調查顯示,農村教師留守意願不高,城鎮教師交流動力不足,大學生赴農村任教願望不強﹔城鄉教師對農村的整體印象較差,對教師的職業地位評價較低﹔大學生對農村印象整體較好,但卻因工資待遇低不願意去農村任教。提升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探索有利於優秀人才“進得來”的激勵機制,也要創造有利於農村教師“留得住”的機會結構。
目前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狀況究竟如何?人們願意去農村或者在農村當教師嗎?農村教師崗位的職業提供是否令人滿意?農村教師職業的社會和專業地位怎樣?針對這些問題,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運用自主研究的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模型(社會認可、職業提供、個人偏好和空間社會特質),對全國11個省23個區縣185所中小學的5900名教師和8所師范大學的5898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人們願意在農村或去農村當教師嗎
農村優秀教師願不願意留守農村,城鎮優秀教師願不願意到農村交流,師范院校優秀學生願不願意到農村任教,直接反映了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
農村教師留守農村意願不強。調查顯示,有64.7%的教師最初來農村是被動性因素所致,主動性因素僅佔28.4%。被初次配置到現在崗位上的教師,縣城教師、鄉鎮教師、村屯隊伍中此比例分別為35.4%、56.1%、51.2%,縣城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體現了明顯的向農村傾斜的特點。同時,調查也表明,絕大部分二次配置的有經驗教師都進了縣城和鄉鎮學校,城鎮中心的價值取向十分明顯。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農村教師的流動方向,縣城學校有過流動經歷的教師,89%來自鄉鎮、村屯學校,“從下而上”向城裡流動佔絕大多數。而鄉鎮學校、村屯學校,從城市和縣城來的教師比例均低於7%。
城鎮教師不太願意到農村交流。在所調研的有效教師樣本中,65%的教師有過流動的經歷。從流動方向看,現職教師的“向上流動率”為67.3%,“向下流動率”為4.5%,“平行流動率”為28.2%。總體來看,向上流動以村屯和鄉鎮教師為主,城鎮教師的向下流動率非常低。城鎮教師有77%“不願意”交流到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即使提高工資仍然有52.4%的城鎮教師“不願意”交流。
水平越高的師范大學生去農村任教的意願越低。師范院校在校學生是潛在的教師群體,是教育系統充滿發展活力和變革動力的新生力量。調查顯示,水平越高的師范院校在校學生,到農村當教師的意願程度越低。211師范院校、省屬重點師范院校、省屬一般師范院校學生三類師范院校學生願意到農村當教師的比例分別為31.7%、33.2%、43.7%。總體而言,農村教師職業對師范院校在校大學生的吸引力僅有38%。此外,鄉村生源師范生“去農村任教”的意願明顯高於城鎮生源師范生。
2.人們滿意農村教師崗位的職業提供嗎
所謂職業提供,就是某一職業向求職者提供的工作內容、工作負擔、薪酬福利、晉升發展、工作環境等一系列職責要求與勞動回報體系。
農村教師對政策性的職業提供不滿意。調查顯示,74.2%的農村教師最在意工資水平,23.4%、22.1%和19.7%的農村教師在意承認與尊重、職業晉升機會和子女教育。農村教師最在意的是“工資水平”,個案百分比平均達到了74.2%,遠遠高出排在第二位的“承認與尊重”50.8個百分點。調查表明,農村教師月平均工資隻有2359元,與教師的期望工資差距較大。農村教師最不滿意的職業提供是福利待遇、周轉房、目前工資和職稱晉升機會,不滿意個案百分比分別為85.1%、81.1%、81.0%和73.1%。盡管農村教師對職業提供中的諸多方面都不滿意,但是真正導致農村教師流動的主要原因卻並不是職業提供,而是上班方便、子女教育、婚戀問題等社會性因素,其個案百分比分別為60.3%、34.3%和16.0%。
城市教師獲得高級職稱平均比村屯教師早5-6年。調查顯示,城市初中和小學教師獲得“中教高級”和“小教高級”職稱要比村屯教師分別早5.8和5.5年。從我們的調查數據看,在城市和縣城教師中,目前正在鄉鎮及以下農村學校交流的教師佔城鎮教師總數的2.32%,交流數量十分有限,與一些地方提出的15%的交流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願意去邊遠艱苦農村地區交流的城鎮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子女教育和家校距離等生活因素,工資水平不是主要原因。在農村支教或交流的城鎮教師對農村職業提供最不滿意的是福利待遇、工資水平、周轉房和職稱晉升,最滿意的是學校文化和領導信任與支持。
師范生不願意去農村任教的主要原因是工資待遇低。調查顯示,師范生選擇不去農村任教,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別是工資待遇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差、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低等),其中選擇工資待遇低的個案百分比佔到50.7%,比第二位的原因高出16個百分比。既然師范生群體認為在農村教師職業提供中的最大困難是工資待遇,那麼月收入達到多少元才會去農村任教呢?月薪達到4000元時會有79.4%的師范生願意直接去農村任教,月薪達到5000元時會有88.1%師范生願意直接到農村任教。
3.鄉村教師的職業地位如何
在社會評價中,職業地位是非常關鍵的指標。教師的職業地位可以從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專業地位三方面來評價。
農村教師職業的經濟地位。數據顯示,省會城市教師月平均工資達到3099元,遠高於其他各層級學校教師月工資,縣城內村小和鄉鎮教師工資分別高出縣城教師232元和141元。隨著國家近年來對鄉村教育的重視,特別是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於落實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對在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的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的通知》(教財函〔2013〕106號)以來,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有了一定的提升,首次出現鄉村高於縣城的情況。從心理感受來看,83.1%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工資水平在當地處於中下等,自我感受最好的是縣城和村屯教師,但依然有81.1%和81.6%的人認為自己的工資在當地處在中下等。
農村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我們的調查對省重點、省一般、市重點、市一般、縣重點、縣一般、中心校和鄉村校小學教師的社會聲望狀況進行排序。結果顯示,依據以上順序各自所得的排序分值為1.0、2.3、2.7、3.9、4.8、5.9、6.8和7.8。學校所在地的行政層級和學校身份越高,則教師的社會地位越高。67.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處在中下等,縣域內村屯教師主觀自我評價地位最好,處在中等及以上的佔37.5%。
農村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農村非師范類專業教師比例為14.9%,高於城市的11.4%,縣域內村屯教師非師范專業比例高達24.2%。我們的調查對象中,村屯學校中有代課教師56人,佔村屯教師總數的7.3%﹔鄉鎮學校有代課教師60人,佔鄉鎮教師總數的2.7%﹔縣城學校有代課教師53人,佔縣城教師的2.8%。
在教師隊伍中有許多榮譽稱號是具有競爭性的,能獲得這些榮譽稱號意味著他們在同類群體中的專業競爭能力較高。以區縣級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地市級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三個榮譽稱號為例,農村教師隊伍中區縣級骨干教師稱號的比例為11.7%,高出城市3.5個百分點,但擁有市級和省級骨干教師稱號比例分別隻有4.0%和1.2%,低於城市2.6和0.7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城鄉教師隊伍的專業地位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具有高競爭性的榮譽稱號尤為如此。
4.人們對邊遠艱苦農村社會的印象如何
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教師職業本身沒有吸引力,而是因為學校所坐落的社會空間沒有吸引力。
長期在農村地區工作和生活的教師對“邊遠艱苦地區”是什麼印象呢?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別是缺乏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文化程度低、經濟發展水平低和交通不便,各自的支持度依次為88.5%、87.7%、87.6%和86.7%。對農村的負面印象極其顯著地影響了農村教師到艱苦邊遠農村任教的意願。進一步分析表明,解釋力較強的前三個因素是“水電等基本物資匱乏”“和外界交流困難”和“整體文化程度低”。
在農村教師中,持負面印象的人數比例最高的是“交通不便”,為64.4%。而城鎮教師中,有五個項目超過了這一比例,分別是“交通不便”、“網絡等信息通道不通暢”“整體文化程度低”“缺乏公共服務設施”“地處山區、高原等自然條件惡劣”,持負面判斷的教師比例依次為68.4%、65.6%、64.6%、64.5%和64.4%。由此可見,城鎮教師對邊遠艱苦地區的負面感受更加全面,特別是“交通不便”“網絡等信息通道不通暢”和“缺乏公共服務設施”反映的都是政府應當作為的內容,抓邊遠艱苦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已成當務之急。
與城鄉現職教師相比,大學生對農村的印象要好很多,持“很符合”態度的個案百分比最高的兩項是“民風淳朴”和“自然環境好”,分別為47.3%和46.8%,都是積極評價。負面評價排在前三位的是“經濟不發達”“信息條件差”和“交通不便”,個案百分比分別為40.8%、40.3%和40.1%。“信息條件差”和“交通不便”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因公共服務設施的缺乏引起的,其背后深層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進一步分析發現,“民風淳朴”“衛生等生活環境差”“生活工作壓力小”“居民整體文化素質差”對於大學生畢業后是否去農村從教決策有較大的影響。
5.如何提升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
從總體上說,農村教師職業目前還缺少吸引力。吸引優秀人才去農村當老師,至少需要增強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量(工資待遇、發展空間等)、職業保健力量(編制、醫療保險、周轉房等)和社會促動力量。
探索有利於優秀人才“進得來”的激勵機制。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並依據農村學校的邊遠艱苦程度實行階梯式生活補助政策。調查發現,城鄉教師最在意的就是工資水平。日本、尼泊爾的經驗也表明,對偏遠地區教師增加補貼是激勵教師的有效辦法。建議對全國農村地區按邊遠和艱苦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實行階梯式生活補助政策,即越是在邊遠艱苦等級高的地區工作的教師,生活補助標准越高。
創造有利於農村教師“留得住”的機會結構。完善尊重與認可農村教師的制度,建立農村教師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機制,給予城鄉教師公平的職稱評定機會。首先,要完善尊重和認可農村教師的制度。建議國家設立專門針對農村教師的國家獎勵計劃,每隔兩年評選一次,以體現黨和國家對農村教師的關心。其次,探索建立農村教師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機制。探索建立一種把在農村連續從教年限與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聯系起來的機制,激發優秀教師長期在農村從教。再次,給予城鄉教師公平的職稱評定機會。目前在鄉村教師隊伍中,不僅有高級職稱的人數比例明顯低於城鎮教師,而且獲得高級職稱所用的年限也比城鎮教師長。
實施讓農村教師“干得好”的微環境改善機制。全面建構教師的微觀生存環境與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周轉房建設、基本辦公條件的標准化、和諧進取的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等對提升農村教育職業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些微環境中,有一些是需要教育局下力氣解決的,有一些是需要校長重點改進的,隻要上下一心真做事、做實事,相信農村教師會堅守農村教育、教好農村兒童。
繼續實施“特崗計劃”和“農村教育碩士計劃”,改革完善“免費師范生計劃”,探索建立“農村教師碩士計劃”。建議擴大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實施范圍,即由六所部屬師范大學擴大到每省一所省屬師范大學﹔改革免費師范生免費的實施環節,即逐步由“向師范生免除學費和住宿費並提供生活費”向“師范生貸款免還”過渡,探索實施“貸款免還”的辦法﹔探索免費師范生與特崗計劃的政策新組合,即針對優秀免費師范生實施不佔編制的專項特崗計劃。目前,全國城市教師隊伍不到鄉村的一半,但其擁有碩士學位的比例遠遠高於鄉鎮和村屯。因此,有必要專門針對農村教師設立專門的“教育碩士計劃”,這既有利於改進農村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升農村教師的研究能力,還有助於提升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和職稱評定過程中的競爭力。(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本報告撰寫人:鄔志輝。李濤、周兆海、李躍雪參與初稿撰寫,王紅、李靜美、趙貞、李躍雪、周兆海等參與數據統計與分析,李靜美參與本報告校對。)
讀者建言
如何改善鄉村教師境遇,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鄉村教師待遇低下,職位含金量太低。建議大幅提高鄉村教師待遇,高級職稱指標評選向鄉村教師傾斜,搞好鄉村教師安居工程,使教師住有所居。對願意從教、扎根鄉村的大學畢業生,獲得教師資格后,應明確為合同工,聘用10年或更長時間。合同期滿,未離開鄉村,返還全部學費,並轉為正式教師。合同期內,待遇可適當提高,以此解決青年教師留不住、體音美教師奇缺等老大難問題。此外,農村學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課程應多樣化,適合學生具體情況。
●“特崗教師計劃”實施以來,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筆者原來在貴州威寧縣擔任特崗教師,從2006年至今該縣已累計招聘特崗教師10337人,成為全國“特崗教師第一縣”。但從筆者目前任教的湖南省安化縣來看,中部地區“特崗教師計劃”發揮的作用遠沒有西部理想。安化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從2009年該縣開始實施“特崗教師計劃”以來招聘情況一直不理想。建議國家針對中部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區別於西部地區,讓“特崗教師計劃”政策更加細化,切實提高中部地區特崗教師的待遇。
●現在職稱指標的崗位設置按教職工總數百分比分配,且這種指標不准結余。比如一個人的學校,每年隻有0.3個指標,不夠一個人評職稱,這一指標就浪費了。不准結余的結果是,1-2人的學校永遠評不上,因為每年的指標夠不上一個人的份額,這零點幾的份額集中起來被教育主管部門分到了與自己關系不錯的重點中學。建議職稱指標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適當實行傾斜,城內教師可按原比例略低一些,實行六舍七入計,農村中小學教師比原來大幅提高,如0.3可提到0.4,規定在5-7年內,按三舍四入計。
* 출처 : 光明日報
'배우는 즐거움 > 중국어방'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곤녕궁은 어떤 궁이길래(坤寧宮是什麼殿呢? (0) | 2016.12.02 |
---|---|
중국어 한마디(幽静) (0) | 2016.11.30 |
중국어 독해(離婚協議書) (0) | 2016.11.29 |
중국어 한마디(撩) (0) | 2016.11.27 |
중국어 독해(潘素與張伯駒) (0) | 2016.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