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超級喜歡動不動就稱讚孩子,但當我搜尋關於稱讚與動機的研究時,我發現稱讚是一種不明確又微妙的教養工具,能載舟亦能覆舟,端看如何運用。稱讚可以是最佳的教養與教學工具,能鼓勵與支持孩子,讓孩子渴望冒險,願意接受更大的挑戰,卻也可以徹底摧毀一個人的自信。近年來多數研究顯示,被不當的稱讚傷害最深的孩子,本就為自信心低落所苦,他們也正是我們最想協助的孩子。
同樣是稱讚的話,效果卻不盡相同。「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跟「你辛辛苦苦寫法文作業,又寫這麼好,一定感覺很棒」,是截然不同的讚美。前者的稱讚方式是對孩子做出評斷,即使言詞看似正向、充滿了愛,卻會對孩子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你很聰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對人本身下評斷、貼標籤,而不是在講他所做的事。也就是說,如果我告訴兒子他很聰明,我其實是在告訴他,我看重的是他的聰明,他可能會因此較不願去嘗試會讓他「不聰明」的事,以避免失敗。因為在孩子的認知中,我可能會因此就不愛他、不稱讚他了。無論如何,如果我告訴他,我對他上禮拜很認真改寫短篇故事的努力,感到驕傲,我是在強化他的行為,而不是對他的人做出評斷。
因行為而受到稱讚的孩子比較會有成長心態,他們知道只要努力,可以更聰明、更有能力。葛羅斯─駱 (Christine Gross-Loh) 在她的書《教養無國界》(Parenting Without Borders: Surprising Lessons Parents Around the World Can Teach Us) 中提到,美國人容易傾向於定型心態,也會被諸如有天分、天賦異稟、神童這類名詞所吸引,因此美國人傾向於稱讚這類內在特質。比起花了一萬小時練習、成為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家,美國人對五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巴哈協奏曲〉的小孩更加感興趣。美國人對於聰明才智的想法,比較是一種固定不變的能力,其他文化,如韓國與日本,則認為人的能力是天分與努力兼具。葛羅斯─駱寫道:
在日本,較少為孩子貼標籤。孩子在學校不會因能力分開上課。沒有「資優」教育,大多數學習有障礙的孩子,被分別編到一般教室中上課。與其把孩子分級,他們普遍相信─在學校也會強化這一點─天資沒有努力重要。到某一點之前,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培養各種技巧,即使是藝術或音樂。所以,即使在美國,會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涉獵藝術及音樂,但是只有表現出天分的孩子,才會受到嚴格的訓練或培養。在東亞,普遍皆認為任何人都能、也應該能在各種領域達到某種熟練精通,不管是數學、藝術、音樂或是體育。只需要下功夫就好。
當我們生出定型心態,會造成什麼傷害?這方面研究的最佳結論可見於德威克的實驗。德威克及她的同事給幾百名青少年學生十題測驗。測驗結束之後,有一半的學生會受到以下的稱讚:「哇,你答對八題。這成績真棒,你在這方面一定很聰明。」另一半學生則聽到下列讚美:「哇,你答對八題,這成績真棒。你一定很努力。」在受到稱讚之前,這兩群學生在測驗上的表現是一樣的。但是之後,他們開始像是兩組很不一樣的孩子。被稱讚很聰明的孩子會採取定型心態,在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練習題時,不去選較具挑戰性的題目,而去選擇可以輕鬆上手的題型,如此就可以保有「很聰明」或「很有天分」的形象。
孩子會期待老師及家長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在世上的位置,如果我們不斷稱讚他們的天生資質,提高無謂的自尊心,我們等於是大大幫了倒忙。我們不只灌輸他們定型心態,還在他們心裡種下不信任的種子。
當老師在巡堂時,稱讚每個孩子「做得好!你好聰明!」,這些學生很快就會覺得,有人在撒謊。他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他們會開始懷疑我們是否誠實─或者至少,會懷疑我們的判斷。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戴蒙(William Damon)則表明了稱讚會傷害孩子,也會讓他們不信任別人對他們的想法:「即使我們懷著最高的善意,不夠誠實的溝通仍難免造成令人遺憾的混亂。其中之一即是,孩子遲早會看穿所有關於他們不夠正確的描述。」赫菲爾萳(Lisa Endlich Heffernan)是兩個小孩的媽媽,也是「成長與飛逝」教養網站的作家,以下是她對這點的感想。
面對孩子,除了持久的愛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可信度。當孩子明明不擅長某件事,我們卻說他很棒,這會破壞我們的可信度,也無助於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因為真相終有一天會被揭露。
當我的孩子在某方面沒有天分時,我不會因有所顧忌,而不告訴他們。但這也意謂著,我給他們的任何稱讚,都更加具有價值。身為家長,我們的誠信不應該成為稱讚祭壇上的犧牲品。
被教成服膺稱讚祭壇的孩子,由於聰明與天分受到過分的讚美,使得這類學生很容易在教室裡被分辨出來。他們凡事只做到最基本要求,但求過關,且從不挑戰額外的功課,也不想冒險說出可能會出錯的答案。教到這樣的學生著實令人感到挫折,因為他們不肯拓展自己、不想大膽推測,深怕無法達到父母期許,惟恐自己不符合貼在他們身上的任何標籤。我試著跟遇到的每個學生分享一個事實:即使是你很在行的事情,總有一天,它也會變得困難。
想像有個孩子被說很有數學天分,當有天他第一次看到一個複雜的代數方程式,而且看不懂時,心想:「我爸媽都說我很聰明,但是不可能,要是我沒辦法立刻看懂這道題目,我怎麼會是聰明的,我不能讓他們發現這件事。」這是個很糟糕的束縛,也會讓孩子不願公開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們只會覺得自己很糟,也會陷入自信與認同危機,極力維護形象,並拒絕任何會破壞形象的幫助,因為他們需要保有這項優勢,來換取爸媽的關愛與肯定。
錯誤的稱讚方式,讓孩子成了騙子
德威克針對稱讚及心態所做的研究,最令人震驚的部分在於,當成長心態或定型心態在孩子心中生根之後,會開始形塑孩子的身分認同。
德威克在一項十分簡單的測驗上稱讚學生,無論是稱讚他們很聰明或很努力,隨後又給他們一項困難多了的測驗,這份內容是特別設計來讓他們感到失敗及挫折的。她發現,被稱讚很聰明的孩子傾向於放棄,而被稱讚很努力的孩子則更加努力嘗試。後者沒有放棄,是因為沒把失敗看成跟個人有關,他們並不認為,沒有能力立刻答對問題,就意謂著自己不聰明。接下來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溫暖了我當老師的初心:接受困難問題挑戰的孩子說,困難的問題更好玩。
懷有成長心態的小孩覺得解題很好玩,但定型心態的孩子卻就此停住了。更遺憾的是,即使德威克降低困難度,給受試者更簡單的題目,定型心態的孩子還是表現很差。他們無法從失敗中恢復過來,甚至在簡單題目上的表現,還比第一輪時更糟糕。而實驗的最後轉折,有點暗黑,卻深具啟發性。德威克請受試者為以後的學生寫下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並且注明他們的成績。被稱讚很聰明的孩子,有百分之四十對他們的成績說了謊。德威克在她的書《心態致勝》中寫道:「我們讓孩子變成騙子,只因為我們說他們很聰明。」
為了了解錯誤的稱讚方式是如何讓孩子變成了騙子,我找到詹姆斯.朗教授(James M. Lang)寫的《謊言教訓:從學術造假獲得的學習》(Cheating Lessons: Learning from Academic Dishonesty)。書中提到我們不假思索、隨口稱讚,導致孩子過度自信,而高估了自己的技巧層次,這會導致各種負面後果。
判斷自己的知識、技巧或思想歷程及層次何在的能力,稱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這種能力讓孩子能掌握自己在某項主題的準備或了解夠不夠充分。後設認知技巧好的學生,更能掌握朗所說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或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成功。這樣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也不是聽信了家長過度的稱讚而突發奇想,而是建立在某項技巧或差事的經驗及反覆練習之上。
然而,我們還是持續相信,只要我們一直隨口讚美孩子,送獎品、給勳章,對孩子說他好棒、好有天分,表現及自信就能提升。我們在車子上貼貼紙,告知大家「我家小孩是春田中學的榮譽學生」。孩子每一次看到這張貼紙,就會想起你重視的不是他有多努力,也不是他如何長期面對挑戰,而只是他的成績與標準化測驗結果。
近來的研究顯示,我們最希望幫助的孩子,也就是自尊最低落的孩子,如果動不動就稱讚他們,根本一點效果也沒有,他們的自尊心甚至會比我們不管他們時,還要更加低落。相對的,試想家長跟老師開始稱讚這群低自尊的孩子很努力、很認真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這樣的努力會提升他們的自主能力、勝任能力及人際關係,絕不會白費。
我喜歡我的學生有這種自尊,這種自我形象是下了很多功夫努力掙來的,也是他們應得的。從定型心態轉換到成長心態,真的是個挑戰,要在孩子表現良好或不夠理想時,改變我們脫口而出的話,更加困難。我們太習慣動不動就稱讚並鼓勵孩子,但要是一時改不過來,也別擔心,即使是德威克自己也承認,她偶爾也會脫口就讚美家人好棒,而非他們的努力。重點是創造新習慣,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並且正確呈現出孩子的能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作者簡介:潔西卡.雷希 Jessica Lahey
身兼教師、演講家及作家三職。她為《紐約時報》撰寫雙週的讀者諮詢專欄「班親會」,也是《大西洋月刊》的供稿作家,並在佛蒙特公共廣播電台擔任評論員。目前她教的科目是英文及寫作,但是拉丁文在她心裡占有特殊地位。她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拿到法律博士,專門研究青少年與教育法;與先生及兩個孩子住在新罕布夏。
* 출처 : 天下文化(2016年4月28日)
'배우는 즐거움 > 중국어방'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어 한마디(悸动) (0) | 2016.12.06 |
---|---|
중국어 독해(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 (0) | 2016.12.05 |
중국어 독해(新的瘧疾疫苗) (0) | 2016.12.05 |
중국어 한마디(醒悟) (0) | 2016.12.05 |
중국어 독해(香蕉遭受攻擊!) (0) | 2016.12.04 |